close

給不做研究的教授 :

 

 

不做研究的教授,研究型的大學不適合你。

 

 

 

不做研究也不會教學的教授,所有的大學都不適合你。

 

 

-----------------------------------------------------------

 

 

 

學術評鑑太嚴苛「教授應覺悟」

2010/10/24 

【聯合報╱記者王維玲/台北報導】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昨天邀請學者與學生一起討論大學評鑑、升等制度。左起為交大電子物理系李威儀、世新社發所夏曉鵑、台大地理系徐進鈺、南華政策研究所許雅斐。記者王維玲/攝影

 

「這是慢火煮青蛙的過程,火已經點上了!」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昨天表示,大學教授在面對日漸嚴苛的學術評鑑制度及升等辦法時,必須要有所覺悟,「不能只是一盤散沙」,才能保障自己的權益。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昨天舉行論壇, 從政大 教授郭立民不續聘事件出發,邀請學者及學生討論大學教育的功能,也談及現行學術評鑑制度、升等辦法、追求卓越 計畫對 教授造成的負擔。

 

李威儀說,目前許多學校要求教授要教學、服務、研究三樣皆強,「這跟我們在要求學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反問「為什麼不可以三選二?」李威儀以美國許多頂尖大學為例,很多院長、系主任等高級行政主管都專心在行政上面,早就放棄研究,但是行政做得好,一樣很有貢獻。

 

李威儀也感嘆,不論跟歐美或是香港、日本、大陸部分頂尖大學相較,台灣教授薪資最低,要負擔的教學、行政事務也最繁重,大學教授缺乏像全國教師會這樣強而有力的教師團體,「最容易欺負」,呼籲大學教授要團結起來,爭取該得的權益。

 

台大學地理系環境資源系教授徐進鈺則回應, 郭立民 教授案沒有引起太多大學教授聲援,其實是量化評鑑已經內化在老師心中,「如果有人沒通過,就是個loser」,使許多因為評鑑未通過而被 解聘的 老師不敢抱怨評鑑機制,也很少人因為教學、服務不通過而被解聘,長久下來形成「獨尊研究」的風氣。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劉雅芳觀察到在校園裡,「助理教授走路最快、副教授次之,最慢的是教授」,反映了許多助理教授升等的焦慮。徐進鈺也說,他曾鼓勵學生出國深造,學生卻反問:「讀書幹嘛?跟你一樣嗎?」不願意投入毫無生活品質的學術工作。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副教授許雅斐認為,目前大學教學評鑑做得像是「顧客滿意度調查」,學術教育工具化的結果是讓「知識」變得更狹窄,教育部對於高等教育政策表面上開放,「其實是用一套更精密的方式來監控大學」。

 

----------------------------------------------------------------------------

 

 

‧發表者: 1997  2011/08/15 12:52:37

    標題:給不做研究的教授

 

不做研究的教授,研究型的大學不適合你。

 

不做研究也不會教學的教授,所有的大學都不適合你。

 

 

‧發表者:忍者米龜  2010/10/28 22:36:41

‧標題:觀察與感想

研究型大學的校方、研究型教授不該歧視教學、服務型的教授

對社會、學校、學生,他們有他們的貢獻

研究型教授的學術光環,他們也有貢獻

如果能尊重他們、讓他們感覺有尊嚴,我想類似政大政治系副教授郭立民的事件可能就不會發生了

 

 

‧發表者:忍者米龜  2010/10/28 00:26:07

‧標題:納稅人的外行譜

如果大學、教授都分研究型、教學型、服務型的話

那麼各型大學教授的分工與比例,可能約是:

研究型大學:

研究型教授(重心)40

教學型教授(天下英才不能棄)40

服務型教授(產學合作)20

教學型大學:

研究型教授(象徵性設置、應付評鑑)10

教學型教授(重心,職業技能養成與公民教育)70

服務型教授(推廣教育)20

服務型大學:

研究型教授0

教學型教授(淺層,補充式教育)30

服務型教授(推廣教育,招生業務為主)70

 

各型大學教授的「內部」聲望或地位(頭銜一樣,外人難以分辨),可能會是:

研究型大學:研究型教授>教學型教授>服務型教授

教學型大學:教學型教授>研究型教授=服務型教授

服務型大學:服務型教授>教學型教授

 

台灣不大,研究型大學的研究型教授(真正的學術主力部隊)有40%,也應該夠了

  

 

‧發表者:忍者米龜  2010/10/25 23:28:34

‧標題:教授評鑑太嚴苛?非人生活要覺悟?

 

李威儀說,目前許多學校要求教授要教學、服務、研究三樣皆強,「這跟我們在要求學生一樣,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反問「為什麼不可以三選二?」李威儀以美國許多頂尖大學為例,很多院長、系主任等高級行政主管都專心在行政上面,早就放棄研究,但是行政做得好,一樣很有貢獻。

 

我覺得這一項很值得討論

的確,能樣樣都強的應是少數(事實上,我不認為有3樣都一樣強的,認真區辨,還是有順位次序的)

或許可設各單項所佔總分的比重和最低門檻(33,不能有掛0),如教學型老師:教學、服務、研究:60:30:10

32?研究型老師:教學、服務、研究:20:0:80

......

由各系所自訂?並總量管制(不調控恐會產生過於集中分佈不均的情形,:可能造成教學者過多,沒有人服務、極少人研究......等等)?給薪標準也可以再評價商訂?(研究高於教學高於服務?......看人力供需狀況,學校定位取向......)

施行得好的話,也許真的可以各安其位

當然,這和教育部政策取向,各校定位等大環境脈絡息息相關,這是制約性的前提,不是各系所得以充分自主決定的,但有實際問題需求總是可以討論討論吧

 

 

李威儀也感嘆,不論跟歐美或是香港、日本、大陸部分頂尖大學相較,台灣教授薪資最低,要負擔的教學、行政事務也最繁重

 

台灣大學教師與他國相較,真得負荷過重嗎?還是並沒有,其實還算輕鬆?這需要有比較視野的人才較能回答,我個人並不清楚,但是很好奇,不知道有沒有人可以經驗或資料分享?

 

 

‧發表者:回應李威儀  2010/10/25 18:03:18

‧標題:回應李威儀

回應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

 

從你提到【大學教授缺乏像全國教師會這樣強而有力的教師團體,「最容易欺負」,呼籲大學教授要團結起來,爭取該得的權益。】

 

可以看出,你的與會的主要目的,還是鼓吹教授成立全國教師會吧!!

 

‧發表者:配角  2010/10/25 13:27:01

‧標題:有錢拿才是真的

受評者是要花錢被評鑑的, 但擔任評鑑的委員是有給付的.

(那怕只有車馬費出席費). 受評者只是評鑑委員這些主角在領取給付時必要的配角罷了.

 

若我是評鑑委員最好每星期都能評鑑.

 

真要評, 師生聯合發表的paper通通要拿掉. 做不到嘛!!

 

 

‧發表者: .....  2010/10/25 10:22:52

‧標題:......

要不是學界自身過於懶散,人家為何要祭出評鑑....

 

 

‧發表者:不公平  2010/10/25 03:50:58

‧標題:資深教授自己達不到的,統統拿來要求別人

教育部是始作俑者,當然不會改。那些有權力的資深教授制訂了相關規定,包括:大學評鑑制度,以及只適用於新進助理教授、不適用於副教授以上的升等和評鑑辦法,都是出自他們的決定,這些根本就是權力結構下的產物。他們訂定一些自己都不曾達到的標準來要求新進的助理教授。若不信,可以把這些博士高官的著作目錄拿出來,看一看他們發表的論文有多少人禁得起他們自訂的條件。

 

‧發表者: mario  2010/10/25 00:40:26

‧標題:照片上四位的表情真是......

感覺上各位大學教授只會也只能在報紙留言版抱怨

過兩天聯合報刪了這篇文章

一切又回復原樣

大學教授評鑑的問題真那麼多,教育部為何不改?

 

 

‧發表者:余伯泉   2010/10/25 00:05:10

‧標題:台灣學術權貴的陰暗面(下)

台灣學術權貴的陰暗面(下)

 

研究題目的選擇與研究發表不是簡單的捲釣魚線作業,寬鬆的評估標準才真正有利於研究創新。以新興大學(如開南)為例,所有新興大學「追求生存」(嚴酷的少子化危機)比「追求研究卓越」(大學法第19條)重要,若一昧引用大學法第19條,以大學追求研究卓越之名,威脅fire教授飯碗(不續聘),不僅有害於研究創新的紮根與追求研究卓越,更無助於追求生存,真是牛頭不對馬嘴的權力控制。

 

事實上,大學法第18條更明訂「大學教師之聘任,分為初聘、續聘及長期聘任三種」,以「長期聘任」平衡第19條的「不續聘」。但是台灣大部分掌握學術權力的權貴,往往只享受第19條帶來的不續聘教授之權力快感,卻吝於或懈怠依大學法第18條建立保護學術自由最重要的長期聘任制,這是台灣掌握學術權力族群令人不齒的陰暗面。所有捍衛大學法第1條「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的知識份子,都應該嚴厲批判這些學術權貴假大學自治(例如大學法第19條)之名侵犯根本的學術自由。

 

 

‧發表者:余伯泉   2010/10/25 00:02:20

‧標題:台灣學術權貴的陰暗面(上)

台灣學術權貴的陰暗面余伯泉2010/10/23

 

台灣一些掌握學術權力的族群,試圖用所謂「嚴格的評估標準」,來fire所謂「不適 任 教授」,以提升台灣的研究績效。這個「社會行動」,若從社會科學的經典研究來看,基本上反而是有害於複雜的研究創新,其本質往往滑落為權力控制與權力鬥爭的陰暗範圍。這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術權貴恐怕已經遠離研究本質與知識份子的誠摯。

 

這些由他人主導的「嚴格評估標準」而且其後果直指個人飯碗時,必然造成被評估者嚴重的「評估焦慮」,這種評估焦慮對工作績效的影響為何?社會科學的經典研究中顯示,在簡單作業上表現較佳,但在複雜作業上卻表現較差,這就是著名的social facilitation(社會助長作用)。換言之,嚴格且牽涉飯碗的評估標準,頂多在形式上促成簡單的研究績效,對於真正解決不確定問題的複雜研究創新,反而不利。Robert Zajonc1965)說明社會助長作用:首先,他人的存在增加生理的激發,其次,此種振奮狀態助長了簡單的工作,但對複雜的工作或新的學習則變得較為困難。例如,某件事對你而言,容易得像第二本能,如騎腳踏車或簽名,其他人在場看著你所引起的振奮狀態,會使執行這些熟悉行為更為容易。但是,如果說你所做的事比較複雜,如學習新的運動或解答難題,此時的振奮狀態將使你感到慌亂而做得較差。這些研究從最早期的Triplett1898)捲釣魚線實驗研究,更包括蟑螂、螞蟻、鳥類及人類其他活動等等研究(如Aiello &thitt, 2001; Rajecki, Kidd & Ivins, 1976; Thmos, Skitka, Christen, & Jurgena, 2002)均得到一致結果。

 

另一種相反的經典作用是socia loafing(社會懈怠作用)。Max Ringelmann1913)提及1880年代一位法國農業工程師發現當一群人一起拉繩子,每個人所出的力量,比起獨自拉繩時,來得更少。一百年後,Bibb Latan'e, Kipling Williams, & Stephen Harkins1979)稱這種現象為socia loafing,指他人在場而可以隱藏自己時,在簡單的工作上會表現得較差,而在困難的工作上會表現得較好之傾向。因為當人們不擔心被評鑑時,他們變得比較鬆懈,因而比較不會對複雜工作退縮,而能表現得較好(Jackson& Williams, 1985)。這些發現具有重要意義。如果你是一個經理人,當你要求你的屬下解決一個相對來說較簡單的問題時,產生一些評估焦慮並非壞事,此時你不該讓屬下處於個人表現無法評鑑的狀態,因為可能產生社會懈怠(降低簡單工作的表現)。另一方面,如果你要屬下進行一個困難、複雜的工作,那麼應降低他們的評估焦慮,比較可能造成較好的表現。

 

研究題目的選擇與研究發表不是簡單的捲釣魚線作業,寬鬆的評估標準才真正有利於研究創新。以新興大學(如開南)為例,所有新興大學「追求生存」(嚴酷的少子化危機)比「追求研究卓越」(大學法第19條)重要,若一昧引用大學法第19條,以大學追求研究卓越之名,威脅fire教授飯碗(不續聘),不僅有害於研究創新的紮根與追求研究卓越,更無助於追求生存,真是牛頭不對馬嘴的權力控制。

 

‧發表者: GGYY  2010/10/24 22:10:56

‧標題:論服務積優

"服務"也是大學教師必須具備的責任, 基本上它是較易達成的目標, 因為僅要參與各校的內外服務工作, 在案件計分的算法下, 很難不會達到基本服務要求, 問題是在教育部與國科會的經費誘導下, 各校所出現的"服務積優"人員

什麼是"服務積優", 簡單來說就是誰的經費拿得多誰就是"服務積優"的人選, 所以此獎項的設置在為誰, 還不是一些資深教授, 一般年輕老師怎麼可能得到此獎項, 除非他是"學閥"的成員之一, 所以我個人覺得"學術成就"與現行各校訂定的"服務積優", 是一體兩面, 若經費拿得多, 但研究做得好是應該的, 但若研究做不好, 沒關係, 仍可由"服務積優"拿到好處與獲得彈性薪資, 此提供"學閥派"一石二鳥的通吃路徑

奇怪的是"服務積優"也以領域別做區分, 難到對學校管理費收入的高低與領域別有關? 例如, 此造成部份教師在工學院拿到1千萬但因在工學院的評比列入第5而無法獲獎, 但若在文學院, 可能拿100萬即為積優的成員, 請問誰對學校校務基金的貢獻大

 

 

‧發表者:回應李威儀  2010/10/24 22:04:10

‧標題:回應李威儀

回應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李威儀,

你知道政大的教師評鑑有多容易嗎?

先弄清楚再發言。

在政大要通過評量太簡單了,

像郭立民那樣18年沒有寫過一篇文章,

全政大大概也只有他一人。

評量辦法早在八,九年前,就已公告,

若郭立民及早開始做研究,

也不會今天的下場,

難道一個大學副教授不必做研究嗎?

教學績優教師又怎樣?

學生給的教學評量根本沒有可信度可言。

 

 

‧發表者: GGYY  2010/10/24 21:41:43

‧標題:由評鑑論教學特優

為了要與研究教師做一區隔, 很多學校開始發明了一些教學特優的名詞, 有學院級也有校級, 有誰可獲得此頭銜, 各校的規定不同但基本做法大同小異

教學特優是由學生評定嗎? 不是, 由於台灣學生的仁慈心(除非老師得罪他, 大部份的學生絕不可 能將 老師評得太難看)與惰性(分數高與輕鬆獲得學分為教師獲得高評鑑成積的不二法門), 因此學生對教師的評鑑完全不準, 僅可做參考, 各校高層也知道, 因此真的可獲得此名譽的教師, 在於他們是否有足夠的必修課, 有足夠的修課人數, 有足夠的教學學分數, 與熱心參與各類教學成長活動(包括學習互動式的教學系統與參與教學成長營等), 因位這些標準均很容易量化, 有了這些資格後, 由誰來評定誰是教學特優? 當然是各校行政長官們, 開玩笑官字兩個口, 他們有啥不會, 在此時他們可是"教學專家", 所以什麼是教學特優? 僅不過是一個會充分利用教學資源, 常參與教學活動的熱心教師, 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在這些偽專家面前展現教學的熱忱與自我訓練度, 他們真的教得好嗎? 天知道, 譁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C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